宽恕,首要要有一座剧场、一个舞台,以及两个人物:一个是犯了错的罪人,另一个是受害者。不可能也不该该有第三者的存在,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罪人恳求体谅,也没有人可以代表受害者施予宽容。
舞台上的榜首句台词是“对不住,我错了,请原谅我”。这句话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本身便是一种冒犯,说出这话的人正打算占用对方的宝贵时刻,打算发表演说以坦承自己的罪过和犯错的原因。何其大胆?他竟认为对方受害之后还得暂缓怒气,腾出时刻来聆听自己?一个犯了错的人有什么权利要求这样的空白呢?所以这句话“对不住”一开始便是个错误。
因此,在一切恳求宽恕的剧情上演之前,请求宽宥的罪人先以再度的错误来阐明自己的身份:“你看,我又错了,我果然便是那个犯罪的人。”而他那句敞开宽恕逻辑的“对不住”,就有了双重的含义;表面上是要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向对方致歉,底下却一起在为这句话本身道歉。它一方面自大地侵略了对方的时刻,要求对方给予耐性;另一方面则立刻为了这个侵略认错。
宽恕舞台上的榜首句台词“对不住”的真实意思,便是“对不住,请原谅我占用了你这一刻的时刻,也请原谅我这么无赖地烦着你,要你听我接下来的话”。
如果受害者乐意停留并且倾听,道歉和宽恕的条件才得以具有。但要是对方不顾而去,没有任何呼应也不肯呼应什么,宽恕的剧场就要草草闭幕了。剩下的罪人没有灯火照射,站在漆黑之中,带着一条新增的罪名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