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立春,大年初六,许多人已经踏上了返程之路,早早开启了新的一年的征程,那种热热闹闹游玩、串亲戚、不到十五年不结束的时代似乎没有了。
有人轻声叹息年味变淡了,记忆中的年是那般鲜活而热烈。孩子们早早期盼的新衣是必须要提前备好的;全家总动员,扫尘除垢,那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,也是对新年的热切迎接。浆糊熬制的春联,粘贴得结结实实,每一道工序都充满仪式感。而今,透明胶带取代了浆糊,春联的粘贴变得轻而易举,却也失去了那份沉甸甸的期盼与庄重。年夜饭,曾是家家户户的重头戏。大人们忙碌一整天,只为那一桌丰盛的晚餐,每一道菜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,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。而今,年夜饭虽依旧丰盛,却似乎少了些什么。
曾几何时,孩子们熬夜守岁,只为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,那份执着与坚持,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。而今,手机、电视、网络,各种娱乐方式充斥其间,守岁变得不再那么重要,甚至有人选择早早入睡,以待次日醒来,便是新年。那份对时间的尊重与珍惜,似乎也已随风而去。磕头拜年曾承载着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祝福,而今,却已鲜有人践行。家族聚餐,也因各自忙碌而变得稀松平常,那份亲情的凝聚与传承,似乎正逐渐淡化。这些曾经让我们心生欢喜的仪式,如今却变得索然无味。是我们变了,还是年变了?或许,是我们对年的态度变了,那份虔诚与热切,已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与物质的极大丰富而逐渐消散。然而,仪式感,这一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,实则至关重要。它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,让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。
有人说,春节是中国人身体里最准时的生物钟。每到这个时候,就好像有一个强大的磁场,让人们哪怕千山万水,也要回到家人身旁。它是情感的老驿站,也是奋斗的新起点。在冬寒即将褪去之际,和家人分享这一年的苦乐际遇。在春意就要破士而出之时,打点行囊,带着积蓄的能量,奔向新的征程。只要心之所向不变,年味就会生生不息。快乐和年味其实一直都有,只是换了一批人去感受。自从我们接替了父母的角色,担起了生活的重担,过年的快乐就不再属于我们。我们从看烟花变成放烟花,从吃年夜饭变为做年夜饭,你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快乐的氛围,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,你已经不是主角了。江春入旧日年,新桃换旧符。沉浸在氤氲弥漫的年味里,感受着绵延千年的乡愁回响,让我们一起"共欢新故岁",向着美好的新的一年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